听新闻
放大镜
强化对减刑、假释案件实质性审查监督
2021-02-07 11:18:00  来源:盐城市大中地区人民检察院

  赵 萍季 军

  减刑、假释是激励罪犯改造的刑罚制度,其适用应当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,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功能,实现刑罚的目的。对减刑、假释活动开展实质性监督,既强化了意识与责任,又增强了减刑、假释法律监督的刚性效力,保障服刑罪犯获得公平减刑、假释。

  健全标准化监督机制,打牢客观公正履职基础。统一执法尺度标准。针对法律、司法解释对减刑、假释的规定较为原则,政策时有调整、变化,导致减刑、假释标准不够明确,尺度不够统一等问题,检察、监狱、法院等职能单位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,围绕如何更准的从严把握提请减刑、假释起始时间、间隔时间,更好的量化财产性判项履行的规范标准,更细的把握减刑、假释从严标准和尺度等方面进行探讨交流,在法律、法规范围内,就减刑、假释案件办理标准和尺度等方面形成一致意见。办案中,应加强对一线民警的培训和对服刑罪犯的政策宣讲,学懂学通减刑、假释、计分考核等方面的法律、法规和文件,及时公布减刑、假释各环节的相关信息,着力提升减刑、假释工作透明度。打造规范化监督流程。涉及减刑、假释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面广量大,应及时梳理、汇总,在起始时间、间隔时间、减刑幅度、假释考验期、从严标准等方面形成《减刑、假释案件审查要点》;从案件受理、书面核实、调查核实、庭审监督、裁定监督等方面,制作减刑、假释办案流程图,将法律条文图表化,直观化,从实体和程序方面使法律法规更具有可操作性,确保监督全程留痕,踏石留印,监督到位。深入开展回头检视。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为着力点,对一段时期以来办理的减刑、假释案件进行回头检视,从减刑、假释实体、程序等方面深入排查和解决执法司法不规范等问题,重点核查具有特殊身份、起始时间早、减刑幅度大、考核计分高等重点案件;就检察机关自身而言,重点核查是否存在对应当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、发现问题后未及时纠正等问题。通过深排查,严整改,坚持以问题为导向,更加积极地推进减刑、假释办案深入化,规范化,与其他司法机关共同努力,力争使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减刑、假释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。

  紧扣关键节点强办案,确保监督过程全覆盖。强化对源头、重点环节的检察监督。日常检察工作中,应提升监督主动性,将职务犯罪罪犯,涉黑涉恶罪犯,特定岗位罪犯,一次性加分较多、多次加分罪犯,呈报减刑被取消后又多次呈报罪犯等人员作为关注重点,对相关人员的计分考核、行政奖惩、岗位分配、监区调动、财产刑判项履行等等情况建立相应的数据库,及时了解和动态掌握作为刑罚变更执行源头环节相关信息,从源头供给和线索保障等方面为公正、客观办理减刑、假释案件打牢基础。注重对每批次减刑、假释不规范、不当问题进行梳理、汇总,强化分析研判,力求发现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职务犯罪线索。强化对减刑、假释提请活动的检察监督。结合对减刑、假释重点和源头环节开展日常监督所掌握的情况,通过逐案“书面审查+实地调查核实”,做好对证明服刑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证据材料的收集、审查工作,包括提请减刑假释意见、在押犯综合信息表、减刑假释择优呈报表、财产性判项履行情况、罪犯评审鉴定表、奖惩审批表、计分考核累计台账、狱内消费情况等材料,审查案件事实是否清楚、证据是否确实充分、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、影响减刑幅度和假释的情节是否清楚。对日常关注的重点人员,以及服刑罪犯可能具有减刑幅度大、假释考验期长、起始时间早、财产性判项履行不明等情形的,应加大实地调查力度。此环节,还可考虑将监督关口前移至减刑、假释监区呈报阶段,随机抽取相应的监区开展实地调查,审查宣传动员、评议呈报等工作是否严格规定流程进行,重点审查是否严格按照择优呈报规定开展相关工作。强化对审理、裁定活动的监督。实化庭审监督,围绕犯罪的性质和具体情节、社会危害程度、原判刑罚及生效裁判中财产性判项的履行情况、交付执行后的一贯表现等与减刑、假释法定条件相关的核心问题进行发问和质证,当庭发表出庭意见,确保庭审取得应有效果。对裁定开展监督时,应严把法律关、程序关,既重点关注裁定结果是否准确,法律事实表述是否全面,法律条款适用是否恰当,裁定不予减刑、假释或调整减刑幅度是否合理;又要从细微之处着手,审查裁定文字表述是否规范,送达执行和文书公开是否及时,切实维护减刑、假释裁定工作的严肃性和法律文书的权威性。

  紧扣提质增效促发展,放大减刑、假释办案效果。强化约谈促公正。强化与相关服刑罪犯的约谈力度,包括符合减刑、假释条件但因比例等原因未被提请的,对减刑、假释工作提出异议的,以及即将刑满释放的,等等。通过与此类人员开展谈话,着重调查了解监狱是否按照法定和规定的流程开展减刑、假释提请工作,民警执法是否规范、廉洁。发现减刑、假释工作中存在不当或违法等情形的,应及时纠正;发现涉嫌违纪违法线索的,严格按照法定流程及时移送相关单位或依法处理。强化说理提公信。对服刑罪犯反映失实或对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,应强化公开说法释理和教育引导工作;对服刑罪犯未能被呈报减刑、假释,呈报后被取消或者被调整幅度的,以及被裁定不予减刑、假释的,应及时告知依据和理由,避免矛盾激化,必要时可进行公开听证。强化协作提质效。切实加强与执法司法机关的沟通协作,把双赢多赢共赢的监督理念落到实处。注重对减刑、假释监督中发现问题的总结分析,在向监狱、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和纠正意见之前,强化与相关单位的沟通交流,交换意见和看法,加强释法说理,不断提高纠正意见和检察建议的质量和精准度,力求以一案治理一片,以一域服务全局;定期为执行机关开设规范减刑、假释工作小课堂,围绕监督中发现的典型问题,针对执法风险高发的重点环节以及表现形式,提出预防和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对策,确保依法、公正、规范、廉洁用权。强化培树出精品。树牢精品意识,增强培育减刑、假释典型监督案例的敏感性,用心用情办案每一起减刑、假释监督案件,加强总结提炼和精细化打磨,深度挖掘案件背后的检察法理、监督理念、监督规律,使相关案例成为鲜活生动的法治教材,不断提升检察影响力。

  编辑:杨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