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新闻
放大镜
打好数字赋能“组合拳” 助力消除执行痛点
2025-04-30 15:43:00  来源:检察日报

  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检察院

  近年来,江苏省常州市检察机关紧扣执行财产“跨域堵、查控难、隐匿多”等痛点问题,强化数字检察运用,系统推进执行监督工作,成效显著。2022年以来,全市检察机关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共推动恢复执行582件,推动执行款到位1.47亿元。其中,1件案件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,7件案件获评江苏省检察院典型案例。

  一、强化数据融合共享,破除财产信息壁垒。针对执行监督中“部门数据孤岛化、动态监管碎片化”问题,常州市检察院加强与其他单位的沟通,主动融入市政府打造的“一网统管”大平台,动态获取“12345”政务热线、网格化事项、执行案件清单等数据。通过自主研发的“常检云”平台,进行数据清洗、识别与整合,生成数据库表,为财产快速查找和精准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。三年来,通过“常检云”平台关联数据,全市检察机关共发现并监督纠正法院“应查未查”“应执未执”等案件98件,推动恢复执行72件。例如,金坛区检察院在办理潘某申请执行监督案中,通过数据比对,发现法院未及时查控被执行人名下股权、公积金等财产便裁定终本执行,遂依法开展监督,督促执行款到位500余万元。

  二、创新数据穿透分析,精准识别隐匿财产。针对被执行人通过股权代持、借名登记、虚构债务、离婚析产等手段转移、隐匿财产逃避执行的问题,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定位,聚焦终本执行超过三年未执结且当事人反映强烈的案件,运用最高检大数据平台推广的监督模型规则,对“常检云”平台各类数据库表进行数据碰撞,依托资金流向溯源分析、关联主体图谱构建等技术手段,对被执行人可能持有的隐性财产进行分析,定向开展调查核实,查明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状况,督促法院恢复执行。三年来,全市检察机关通过数据穿透累计发现被执行人隐匿财产价值1712万余元,督促执行款到位1292万余元。例如,常州市检察院在办理某股东损害赔偿纠纷监督案中,通过逆向资金流分析,发现案涉公司2名股东利用过桥资金虚假出资1000万元,并收取公司营业收入,导致公司债权人无法受偿,经制发再审检察建议督促法院改判,成功推动一起被搁置5年的终本执行案件执结。

  三、构建数据评估体系,助推企业信用修复。针对终本执行后法院未能及时依法解除惩戒措施,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问题,自2022年起,连续三年开展涉企信用修复专项监督。基于平台反映的企业财务指标、履约记录、涉诉情况等数据,对被惩戒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估,制发类案监督检察建议,督促法院将83家企业的惩戒措施予以解除,帮助24家企业恢复融资能力,并推动法院建立“终本企业信用预警”机制。例如,天宁区检察院在办理某设备公司申请执行监督案中,发现某设备公司已履行完毕判决义务,但某纺织公司因双方还有其他纠纷未解决,不同意法院解除对某设备公司的限制高消费措施,导致银行拒绝为某设备公司贷款,影响某设备公司的生产经营。该院经多次释法说理,并与法院沟通协调,最终监督法院解除了对某设备公司的限制高消费措施,银行也重启了对某设备公司的贷款风险评估流程。

  编辑:陈娟